星期一, 11月 01, 2010

我所認知的研究所甄選入學

現在很忙,其實真的不應該花時間打什麼網誌。但一再聽到與我自己所認知的不同的事情,不申明自己立場好像自己默認那一些,也同時想藉此詢問各位來訪大家的意見。

一個關鍵新聞是:考上研究所「大學成績很重要」 



這新聞不但有補習班植入性行銷之嫌,也與我個人認知的研究所入學很不一樣。尤其最近正在進行中之各大學研究所甄選入學基本精神很不合。


個人認為,研究所,顧名思義,年輕人進來從事研究的地方。而且應該讓他們從事完整的研究歷程,從發掘問題開始,搜尋解決問題的方式,計畫如何解決,執行研究來解決所要解決的問題,最後把所有的事情整理好報告給大眾知道。這一些都要在指導老師指導之下「獨立」完成。


當然要做好「研究」必需要一些特質,談到特質,這可能是沒有辦法急就章的。具體且簡單明瞭的如:體力(研究生沒體力撐不住的),不可能練兩天就跑不到400公尺的能跑5000公尺。研究的潛力也是長時間培養的,這與大學時成績不見得有關。大學不少課是仍以被動記憶即可應付,加上老師對學評量方式不用心,身經百戰的台灣同學,是很輕易地拿到高分。還有,如果學生夠「聰明」,選擇80、90起跳的課程,成績自然就會高。成績高低唯一可以說明的是,同學有沒有在意於「成績」。


研究生需要的特質是什麼?以下是個人偏見,但我相信仍然有人會同意,尤其是老師們。


一、動機:動機包括對研究本身的喜好,也就是想要把眼前有疑問的事,想要找到他可能的答案的衝動。另外的動機是,對於研究標的的喜好,如果來臨床心理學研究所,應該針對某一臨床議題有興趣。不包括的動機是,對學位的喜好,我個人不喜歡進來的學生是為了拿學位而來的。


二、態度:研究有時是很孤獨的,也是很獨立的,也是常是需要一個人完成的。這中間太多的可能性讓一個人的偷懶或是怠惰的心及行為出現。如何維持誠信、誠懇面對研究的態度是很重要的!另外一個重要態度是謙卑,因為即將面對的問題是應該你是自己解答的問題,不會有人告訴你答案的問題,換言之,這問題是很困難也是很嚴肅的。面對聳立的高山,小小一個人能不謙卑嗎?


三、能力:研究當然需要基本能力,但我覺得這一部分還可以彌補的,所以不一定真的是特質。但有些基本的還是要:邏輯思考能力,有些人面對問題,可能都是以直覺的方式回答。但研究所的問題不是選擇題,更不是是非題。所以沒有一定的推論能力,以後真的很難。


或許其他特質也需要,不過可能無法在甄試入學中評量得出來,所以就省略了。


在研究甄試入學當中,很多碩士班會要求「研究計畫」。因為研究計畫的寫作當然可以觀察到前述三點。好的研究計畫,應該可以從他們所寫,可以看出這一些。當然有時表面一看不見得馬上看出。我會常遇見的負面例子是從其他的論文(尤其是學位論文)中東抄抄、西剪剪所寫成的,或許初步看來滿完整的(人家辛苦完成的論文當然會有完成度)。但面試時一問,其實很快就露餡了。這樣的考生,真的應該考慮永不錄用,因為前三項全都違反了!


另外一個在甄試入學時見到的問題是:一個考生考了很多所。不知其他領域怎樣,但在至少在心理學領域當中,國內沒有一所大學是所有議題都可以研究的。當然不同研究所、不同老師所能帶的議題是有限的。臨床心理所,不是所有的臨床議題都含蓋的。除非有人可以針對不同研究所可以提出不同研究計畫,否則你的計畫一定不能適用在所有研究所。這樣的考生,不得不懷疑其動機。


我們當然希望能由甄試入學這樣的管道,提早收進來有潛力的學生。所謂有濳力當然是指研究濳力的!讓這樣的學生可以來研究所與老師們儘快進入實驗室研究。就是非常歡迎這樣的學生,反過來,如果沒有準備好作研究的,真的請三思!別聽大眾媒體,長輩、同學、左鄰右舍跟你說:「多丟幾間才有希望」等鬼話:p

1 則留言:

  1. 很喜歡老師提出的問題,也很想參與討論,只可惜詞語表達與思考邏輯不佳,但願不會鬧笑話。

    我認為發掘問題、搜尋解決問題的方法、計畫、執行研究解決問題以及整理報告,這些或許該在大學階段學習,而不該在研究所開了兩學分的研究方法惡補。

    為什麼考研究所? 不是等到大三大四即將面臨就業升學抉擇時才來思考,而是早在高中考大學時,便清楚規畫人生藍圖。

    目前教育所欠缺的,是如何引導學生尋找自我,及早發掘人生目標。
    我相信,只有極少數學生,能夠清楚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並為了目標努力追求。

    回覆刪除

感謝給我回饋,現在不作審查,但請填「字詞驗證」。對於各位的意見我會每天來拜讀,但回覆難免有時慢了一些,還請大家原諒。

我的日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