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4月 23, 2016

對於多元入學的個人感想

以下基本上是個人感想,並沒做過任何實徵調查或研究。是基於個人對「教育」的理念與實際參加幾次多元入學招生的觀察。

在2016年4月9日參加了105學年度高中生甄試入學個人申請的面試工作。有一段時間沒有擔任個別面試的面試官,也發現不少改變。我是第一次經驗到備審資料是放在線上的,就沒有像以前爭奇鬥豔的封面與比重量的備審資料了。這對地球還真不錯,不過把線上東西下載,用筆電看那一些資料還真傷眼力啊!

我參加多元入學的歷史

照例,稍稍讓我回顧一下自己參與多元入學的過程。有一點冗長,不喜歡或沒有時間者,請直接跳到下一段,或是直接看結論。

在1994年,甄試入學第一次時,我們系上就參加了。當時剛來高醫的我,在系務會議中力推,也感謝當時的長輩們容許我這樣的改變。只是政策上是試辦的性質,所以招收僅少少的五個人。我們也怕自己的設定的檢驗不夠說服考生、家長與社會,所以把面試成績比率壓低。後來,我們越做越有心得,也越有自信,加上經由甄試管道進來的同學表現很好。所以逐年增加錄取名額,也將自己自定項目的比重增加。

早期,常有遺珠的情況,因為自定項目比重低,有一些動機強(在高中就把普心課本看完等等)的人刷下去。反而把學測成績高,但對心理學認識不深的人錄取了。後來,錄取名額多了,不太會有這樣遺憾的情況。真的動機很強的同學,大致都會正取。但是(很多問題都藏在但是當中),也錄取了沒什麼動機,就學測考得不錯的同學。

而且,我們錄取名額增加,發現面試時間變得很久,在十年前為了錄取十多位(記不清楚多到多少,但應少於十五名),我們面試到快半夜。而且,如果每一位考生十到十五分鐘,對於了解同學細節實在也不足夠,但如果針對「對心理學的動機」,其實也不必要花那麼多時間。

所以自從2008年入學考生開始增加了團體面試,保留個別面試來檢驗「對心理學動機」及其他學習心理學有用能力的部分,其他特質的檢驗就交給團體面試。至於檢驗什麼,這有一點涉及商業機密,就不談了!

個別面試,就根據考生的備審資料來看看,他有沒有做準備要上大學、心理學系的事情。這就是檢驗動機的部分。另外,也要從備審資料中看看有沒有進入心理學系(我們是較接近理學系統的心理學系)相關能力。備審資料,常沒有寫很清楚這一些東西,因為我只要求「自傳」。所以備審不足的地方用面試來補,同時也要針對備審中讓我感到興趣的部分追問下去。這個面試,加團體面試,以往還要加一個筆試佔了六成的成績。再與學測總級分加權平均,就是我們的錄取分數。

今年的個別面試

今年我們改革了兩個地方,第一個是取消了筆試部分,老師們討論覺得有一點多餘又很容的卡住考生行程;第二個是名額增加到30名,第一次個人申請錄取名額超過全部的半數。基本上第一階段篩選,我們都取三倍數。我們用學測總級分及其他學測級分數(細節忘了)來篩,所通常還不少同分情況。這一次也是,通過第一階段就有九十五位,然後期內繳交報名費及上傳備審資料的共七十一位考生。

3月25日開放審閱備審資料,我就上去把所有七十一位的資料下載。七十一個pdf檔放在一個資料夾中,從4月1日下午開始,到4月4日花了三天半的時間把所有資料看完。我也先準備好一個表格,來記錄當天要問(其實就是確認事項)的地方在第幾頁,以及要問什麼。例如,有人提到參加科展(這還真多),但一方面細節很少寫,加上有些科展實在離心理學有很大距離,要問問清楚把這些寫進備審的用意為何?

也有一些同學在短短十幾年人生中有不少際遇,也要從中了解他這些經驗對於他學習心理學有什麼影響,以及考生自己如何看待自己的這些經驗。例如:不少考生提到自己本身或是目擊他人被霸凌的經驗,那一定會問在自傳中提這個,對於他申請心理學系有什麼樣的關聯?
看完七十一位,發現真的值得去問的大概只有十幾位,很多考生的備審資料都是萬用型的。換言之,他們沒有對申請的學系做「客製化」,只要改校系名字就可以寄到不同的地方的。今年還真有一位真的寫:「我之所以申請台大植病系是..........」。真好奇她怎麼沒有寄出前確認!本來很想問她這一點,可惜缺考了 :p

結論

不過整體而言,也很高興見到不少優秀年輕人。但現況多元入學,先天上就有很大問題。因為各系人力物力關係,一定得先篩選。個人申請原意應該是讓高中時期對某一科系或是某一專門領域特別有興趣的同學申請到合乎自己興趣的科系。但在高中時期發展特殊興趣的同學,可能很難兼顧到學測要考的內容。那這一些很有特殊興趣的可能第一階段就被篩掉了!依本系來說,最近十年來說第一階段篩選的最低總級分在61到65級分左右。四十多到六十級分中間的同學,很可能高中時就接觸過心理學相關事情,或是讀過很多相關書,但這一些一定佔用了他準備學測的時間及精力,所以只能在學測考到40~60級分。我們今年如往常的,30個正取中有約十位真的可能了解了一點心理學(看來只是一點點,這沒有關係反正進來我們會好好教),剩下的人,可能也有一些不錯的特質,但這一些特質並不只針對心理學。至於備取的考生,多半也有一些不錯的地方,但也與心理學並不直接有關。

多元入學是值得存在的。但熱切希望高中及社會明白個人申請原來的設計。這不是多一次入學的機會,也不應該用模擬考的落點、性向測驗的分類來給同學選填志願。而是希望早一些發現有特殊興趣、特殊性向、特別能力的高中生能進入適合發揮他專才的大學科系!當然我們選人的大學端,可能需要更加主動地向高中端出擊,讓高中生甚至國中生發現他未來的興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感謝給我回饋,現在不作審查,但請填「字詞驗證」。對於各位的意見我會每天來拜讀,但回覆難免有時慢了一些,還請大家原諒。

我的日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