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7月 06, 2004

教學相長

以前一直以為「教學相長」這一件事是會發生在於「教學」這一種情境當中。
不過經過這一學年發生的種種,發現那可不一定:)。
十餘年前剛從北部回高雄,開始專任教師的工作。在之前在北部求學時也相當慣例地兼了幾門課,不管是T大或F大,不管是心理學系或其他系,不管必修或選修課,有一種共通性就是總是有學生在課堂中或課後來問問題。而且常會被問到一些關鍵性問題,真的感受到強大的教學壓力,也從學生的問題中學會很多之前以為自以為了解的事情,讓自己的學識每被問一次就大成長一次。因此就以為這就是「教學相長」。當然,誰說這不是教學相長,這本來就是一般所說的教學相長。但問題是這並不是「唯一」的教學相長。以下用三個案例來說明最近我所接受到的教學相長。

案例一:分數
個人一直覺得大學裡〈其他各級學校不知道〉考試成績這樣的東西是誤差很大的。所以,在期末的時候,都會舉行恐怖的補考活動。上過我的課的人都知道有兩門課會有這樣的活動:一是大二上學期的心理實驗法;另一是大三上學期的知覺心理學。補考的目的是為了校正誤差大的考試成績,請五十到五十九分的同學來,外加不限時數的筆試或當面口試。我的用意就是想要確定那一些人明年再來比較好。雖說考試誤差大,但長期經驗累積下,似乎也有一些的穩定度。近幾年來,通過補考的比率大致維持在一成到三成,也就是代表落到五十幾分的人多半終就是「該當」的:)。那一成至三成「給過」的人,一般而言大概也都是勉強算是可以的〈我沒有侮辱任何人:)〉,因為感覺這些人跟六十幾分的也差不多。今年畢業的一個學生兩科補考都有參加,但她毫無疑問的及格而且可以感受到她所學到的比一般七八十分的學生還要多。她的問題是,一定得把問題搞清楚才會回答問題,所以固定考試時間一定不夠用。
教訓:
不是固定的尺就可以量所有的人,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生我們量的人應該換不同的尺,不要叫人去符合尺。

案例二:分數之二
就如同前段,我個人認為學業成績不能完全反應學生的學習狀況。所以我重視的是學生有沒有學會該會的起碼的事情,如果沒有就只好請他們明年再來學一次。當然在帶必修課等大班課程,一定要訂定清楚的評分標準,並且照這個標準來打分數。而且,除了前段那一種邊緣學生之外,一定會照標準打成績。剛到高醫的時候也有前輩告誡過我,自己也經歷過一些慘痛經驗(把期末到我面前哭著說要被退學的同學,其實他在所有老師面前都作同一個「動作」,結果只有我不吃他那一套把他當掉,他老兄惱羞成怒一狀告到教務處也上BBS說我評分不公,害我還要到教務長那裡說明原委。),絕對是照原來評分標準來打分數。至於邊緣分數需要補考的同學,在期初時就發書面聲明,也會利用課堂中詳細說明,這是一種確認動作。也會跟同學們說,補考通過率其實是很低很低的,當然多數同還是會「困獸之鬥」,我也認真地跟他們鬥。不過我對那六十分以上的成績,並沒有太過於在意,甚至常常不太記得到底給他們幾分。今年另外一個畢業生是在本系讀了六年才畢業。這一位學生,在前四年表現實在令人擔心,而且曾在四年級差一點被退學。他從前是連我的補考那一關都沒有參加過,是屬於直接死當組。他在大四那一年,經過一位系上老師的熱心輔導下,渡過退學危機,同時開始奮發向上,簡直可說是判若兩人。後來他重修我的必修課時,表現實在令人激賞,最後學期成績直逼九十大關。本人身為系上第一大刀,考試困難度當然不是一般的困難,是一等一的困難。在這難關中能到達近九十的成績本來就不太容易,這修過我的必修課的人大概都知道的事。在我算出這一位學生成績之後,看到他的很大很大的進步(不到五十躍升到近九十),禁不住給他加了一點點分數,到九十分。後來到今年畢業之前,他所修的所有課程中都表現得很突出。在畢業典禮前我寫了封電子郵件感謝他,因為我們在他身上看到年輕人的可塑性。更令我訝異的是,畢業典禮那一天他帶一大束花送給我,並說他最想感謝的有兩件事。其中一件事就是他大四差一點被退學時輔導他的老師,這位老師花了非常久的時間把他扶持起來,當然這是他應該感謝的事;另外一件是,我在他重修的課目給他九十分的事,他猜到我有額外給他加分,他說我這樣的行為給他很大的鼓勵。
教訓:
該給分數的時候,可以破壞一點原則何妨?如果這樣的九十分可以大大改變一個人對學問的態度,沒有理由只給他八十八分!

案例三:身教
一般會說身教重於言教,我想並不用搬出什麼大道理大家都可以同意。但是這一次,教我們的是學生,學習者算是我們老師。最近系上很不幸損失了一位好學生,在我來高醫後這一位是第三位在學亡故的同學。但她跟其他兩位不同的是,她是因病過逝。她的病,就如同其他老師一樣我也是等她走之後才慢慢了解的,在她的追思禮拜中才知道她從國中二年級就開始與病魔搏鬥。從她在住院前,我以及其他老師,除了大一開始輔導的導師以外沒有人知道她的病情,只因她不希望別人擔心。而且,平時她的樂觀開朗的樣子,誰能想到這樣的嚴重病情?她對生命如此的達觀,就像她的導師在在追思感言中所寫的,讓老師們學習甚多。但是我感受到更深的身教是來自這一班同學,每一位的超出他們年齡的表現。這不幸剛發生時,身為教師,與同學一樣感受到哀痛以外,也同時擔心同學們的哀傷反應。我也曾經請教學有專精的同事,如何應對及預防更進一步的問題。但很快發現不但我多慮了,甚至被這些同學的感動。所謂的昇華作用也就是如此吧!在他們處理好追思禮拜用的影片,多數同學就馬不停蹄地進入高中生心理營的工作。把這一位同學的思念化成一個個具體的成果,在最後還是能平靜地紀念他們的好伙伴。如此無私無我的表現,讓我覺得他們才是我的老師,讓我學到要回歸原點重新出發!
教訓:
誰說這一代年輕人是草莓,其實給他適當的土壤,草莓會變成芭樂(不是變廉價,是耐摔耐打且更多維生素)。我們老人要好好跟他們學習。

這學年,由上面三個案例(其實還有其他案例,不過衝激比較小一些),學習到好多好多,再次要感謝學生給予我的!

這一篇文章,竟然花了一個禮拜才寫完,真是汗顏!
完成時間(2004-07-14 00:32)

星期六, 6月 12, 2004

琢玉

今天和畢業同學分享一些感想。但是沒有準備圖像,可能較難理解我的比喻。
以下就以圖文並陳的方式重新說明,請大家給我一些回饋吧:)

採玉

古代中國人很重視玉,其實對玉的定義早期是很模糊的。一般的字典中,玉的解釋就是美麗的石頭(美石謂之玉)。那這些美麗的石頭來自那裡呢?古代重要來源有二:一是河中另一是山上(參見下圖,以下的圖按一下都可以放大)。

圖中的書是「天工開物」,描寫的是採玉人採玉的情境。這一頁(請看右頁)所提的採「河玉」。採河玉時節為秋天,因春夏兩季雨水及融雪造成山上多量岩石滾刷下來。經過河水中相互碰撞、摩擦,外皮逐漸脫落,形成「玉子(參見下圖)」


秋天月圖的夜晚,採玉人在河中撿拾河水的閃閃發光的玉子。另外書中左頁可見到一座山(似乎叫「蔥陰嶺」),雖然本頁並不是描述山上採玉,但也暗示,玉子是來自山上。在山上也是有採玉人採玉,但這時採到的不是玉子。這時採集的是「玉璞(參見下圖)」

這個圖,上下是同一個玉璞的兩面。圖中可見到翠綠色的部分是已被磨出來的部分。採玉人所看到的是黃褐色的部分,就和一般岩石一樣的。所以上山採玉是還相當困難的。也因此能在山上採得一個好玉璞是十分令人高興及得意的事!
琢玉
聽說以現在的定義來說,玉有兩大類:一是閃玉、另一是輝玉。其硬度分別為6到6.5及6.5到7左右。也算是滿硬的石頭,所以不能用一般金屬刀具切割,是用金鋼砂之類的研磨器具來磨。這叫琢玉(參見下圖)

所以俗話說:「玉不琢不成器」。

歷史上早期,喜愛純色的玉器,因為她美麗、無瑕。如下圖的玉盤。

但晚近,尤其是清朝,很重視意境。因此常見到玉匠把玉璞外面的皮(稱為玉皮)留下一部分。作成另有風味的作品(參見下圖)。

這一種利用玉石或玉璞本身色澤、材質變化,加以運用創作成作品的手法叫「巧色雕」。故宮博物院收藏當中最有名的兩件是「翠玉白菜」及「肉形石」

這個圖是取自以下日文網頁:

結語
打到這裡,我該去洗碗了(真的:))。做一個簡短的結語。

翠玉白菜相傳是瑾妃的嫁妝,她有很多寓意在其中(有興趣的人可以上網搜尋一下)。這樣顏色配置的玉石,經過玉匠的巧手,變成白菜與菜上的螽斯。肉形石更妙了,原來層層疊疊不起眼的小玉石,玉匠在上面作了一點浸染的工夫。變成一個栩栩如生的「肉石子」。

玉子、玉璞,本身就具有不同的材質在其中。沒有一個是相同的!但仍需要研磨才能變成真正的玉。但我們也不需要在不同的玉子、玉璞中過度加工,只留純色玉。

各位都是玉子、玉璞。從各位家庭這一座山中產出,現在經過高醫心理系初磨,已經逐漸顯露出她的光芒。請大家繼續磨自己,變成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玉」。

我的日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