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6月 12, 2004

琢玉

今天和畢業同學分享一些感想。但是沒有準備圖像,可能較難理解我的比喻。
以下就以圖文並陳的方式重新說明,請大家給我一些回饋吧:)

採玉

古代中國人很重視玉,其實對玉的定義早期是很模糊的。一般的字典中,玉的解釋就是美麗的石頭(美石謂之玉)。那這些美麗的石頭來自那裡呢?古代重要來源有二:一是河中另一是山上(參見下圖,以下的圖按一下都可以放大)。

圖中的書是「天工開物」,描寫的是採玉人採玉的情境。這一頁(請看右頁)所提的採「河玉」。採河玉時節為秋天,因春夏兩季雨水及融雪造成山上多量岩石滾刷下來。經過河水中相互碰撞、摩擦,外皮逐漸脫落,形成「玉子(參見下圖)」


秋天月圖的夜晚,採玉人在河中撿拾河水的閃閃發光的玉子。另外書中左頁可見到一座山(似乎叫「蔥陰嶺」),雖然本頁並不是描述山上採玉,但也暗示,玉子是來自山上。在山上也是有採玉人採玉,但這時採到的不是玉子。這時採集的是「玉璞(參見下圖)」

這個圖,上下是同一個玉璞的兩面。圖中可見到翠綠色的部分是已被磨出來的部分。採玉人所看到的是黃褐色的部分,就和一般岩石一樣的。所以上山採玉是還相當困難的。也因此能在山上採得一個好玉璞是十分令人高興及得意的事!
琢玉
聽說以現在的定義來說,玉有兩大類:一是閃玉、另一是輝玉。其硬度分別為6到6.5及6.5到7左右。也算是滿硬的石頭,所以不能用一般金屬刀具切割,是用金鋼砂之類的研磨器具來磨。這叫琢玉(參見下圖)

所以俗話說:「玉不琢不成器」。

歷史上早期,喜愛純色的玉器,因為她美麗、無瑕。如下圖的玉盤。

但晚近,尤其是清朝,很重視意境。因此常見到玉匠把玉璞外面的皮(稱為玉皮)留下一部分。作成另有風味的作品(參見下圖)。

這一種利用玉石或玉璞本身色澤、材質變化,加以運用創作成作品的手法叫「巧色雕」。故宮博物院收藏當中最有名的兩件是「翠玉白菜」及「肉形石」

這個圖是取自以下日文網頁:

結語
打到這裡,我該去洗碗了(真的:))。做一個簡短的結語。

翠玉白菜相傳是瑾妃的嫁妝,她有很多寓意在其中(有興趣的人可以上網搜尋一下)。這樣顏色配置的玉石,經過玉匠的巧手,變成白菜與菜上的螽斯。肉形石更妙了,原來層層疊疊不起眼的小玉石,玉匠在上面作了一點浸染的工夫。變成一個栩栩如生的「肉石子」。

玉子、玉璞,本身就具有不同的材質在其中。沒有一個是相同的!但仍需要研磨才能變成真正的玉。但我們也不需要在不同的玉子、玉璞中過度加工,只留純色玉。

各位都是玉子、玉璞。從各位家庭這一座山中產出,現在經過高醫心理系初磨,已經逐漸顯露出她的光芒。請大家繼續磨自己,變成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玉」。

我的日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