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久等了(或許沒有人等:p):
昨天太累,早睡了,不小心就早醒了。又睡不著,不想驚動身邊人,起來到還沒回來的小孩房。讀一下書,順便給大家報告一下心得。
可惜今天我讀的書是日文,可能無法讓很多人真正共享。有些部分可能只能說我在借題發揮,若有不喜我的那一種言論,請先跳離。
我讀的是:
奇跡的教室
這一本書是講一位日本私立中學(初中至高中)的一位退休教師的故事。這一所中學是灘中學 (連結是日文wikipedia),現在是關西地區著名的升學學校。在日本私立中學是小學畢業就去考的,灘中學是關西地區第一志願(現在),且這個學校升舊帝國大學(東京大學、京都大學...)是全國數一數二的。而故事的主角叫「橋本武」,本書就來描述這一位老師的特別的教學方法。
在介紹橋本武的教學法以前,先簡單介紹一下「灘中學」的特殊學制。他算是一種完全中學(以現在台灣式的稱法),是初中及高中連在一起的。但更不一樣的是,這個中學採「責任制」,是說一個年級各科教師從初中一年級帶到高中畢業。所以這個學校有六組人馬,每一組帶一輪(日文說明)。
橋本武在灘中學戰後期間,初中三年的國文課(當然是教日文:p),就用一本只有200頁左右的小說(銀之匙)為基本教材。其他補充的東西由他自已準備。他在玩這樣的教育時,跟校長說,責任由他負。從昭和25年至59年(1950~1984最後是教半輪)6輪的學生上過他的奇跡式的教學。而這些學生的成就非凡,有東京大學校長、副校長、大法官、律師總會理事長...。在橋本武帶的第一輪學生,當時並不是著名升學學校的灘中學(當時與現在或是之前的台灣一樣,以公立高中的升學率為較高)出現很多東大學生。在他第三輪時灘中學已經變成東京大學入學第一多的高中了!
在本書最後面的地方,作者(伊藤氏貴)訪問橋本武的一段,借由橋本的話點出,他在當初所說的負責的地方:(試翻譯)我最高興的是,一起讀過「銀之匙」的學生,即使過了還暦(60歲)的年齡,還都能向前看。我也知道他們的這些樣子,真的無比的欣慰。總算覺得有了一些結果...。
教育的結果,教育的責任。是看學生的一生的事!
橋本是這樣認為,我也是。
好的教育是不拘形式的,重視的是有沒有為學生的一生著想?而這結果可能在一年、三年看得到嗎?
當然答案不是全有或是全無,是一定程度在短期內看到,但更重要的是長期的。大家應該知道芬蘭教育的成功。但台灣在PISA也不一定輸人家,而且只要繼續磨練國、高中生,短期內還會勝過芬蘭。但這樣是成功的教育嗎?芬蘭在意PISA嗎?
教育部的長官們醒一醒吧!各位正在毀台灣的教育,因為各位似乎忘了真正的教育是什麼?各位眼中似乎只見到短期可見的數字!教育的理念在哪裡?哪一位長官可以不用那些數字講清楚的嗎?可不可以用具體且不虛幻的文字說明的呢?
不知誰可以翻譯這一本書?給長官們看一下。
寫這篇文章,是今天早起的最大收獲:)
有興趣的人,請正確引用網址。感恩!
其實令人更擔心的是,說不定長官看了之後
回覆刪除結論是"恩,這主意不錯,就照這樣做吧!"
或許我們的弊病是看見好的示範就想完全照抄,
卻沒有記得自己原先的初衷、秉持的理念。
但更恐怖的結果是,往往正在做事的人
不僅沒有好好思考過中心思想是什麼
更沒有嘗試努力分辨哪種方式才是真正適合的。
我不知道,對於不把心思放在教育的人
究竟有沒有辦法讓他瞭解這個道理。
幾年前參加一個研習,分享人是一位小學老師,她每一堂綜合活動課,都以一部電影為主題,先放一段電影配樂,接著發給同學一張電影宣傳用小卡,透過閱讀電影宣傳卡片,學習語文理解與創作能力;透過聆聽電影配樂,學習音樂欣賞;再透過電影內容,去了解藝術並學習分享感想,還記得當時覺得好感動~~教學不應該是制式的,能確確實實地讓學生"學到",才是教育呀~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