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10月 26, 2014

我認為的大學課程--由自身經來談之四

續前

心理實驗法

文章中斷真的很久,如果有人等(不知有沒有?)實在很抱歉。說實在七月到九月真的很多事,實驗室重新出發,準備兩個不同年會稿件,準備開學....當然從此也希望各位也了解一下大學老師暑假也很忙 :D


第一次帶心理實驗法是1993年(民國82年),對象是psy81的同學。前面的文章中也提過,我是1992年(81年)到高醫服務,一去的時候自己專長的課無法上(因為有老師已經準備要上)。幸好那一位老師人是很佛心的,又是我大學時的學弟(學長欺負學弟 :p )。所以第二年把這一位老師手上的兩門必修課搶回來上,一門是知覺心理學,另外一門就今天要說的心理實驗法。
心理實驗法在我自己大學時,並沒有相同名稱的課程,我們上的是「基本心理歷程」。帶課的老師是臺大心理系「三公」之一劉英茂老師,他在前一年才出版與課程名稱相同的書。初版本上冊就分三冊,後來才整合成一本。本來我大一時就買了初版的書,不知何時(來高醫以後)借同學其中第一冊就沒回來,如果有人身邊莫名其妙多了一本很薄很舊的書,還請歸還!感激不盡!
本來學習心理實驗法或是基本心理歷程,都是為了以後好好做心理學中的各種實驗。心理學,尤其在臺灣,被認為是基礎科學。「做實驗」在基礎科學是最基本的,當然在心理系也不例外。所以當初接這門課時,也理所當然地想要把同學訓練成會做實驗的人才。幸好psy81是導生班,在導生聊天時才發現,其實大部分(超過七、八成)同學以後不會從事研究。當時心理師法也沒過,大學畢業就可以當心理師,更沒必要「做研究」,也不必「做實驗」。這樣的情況,仍需要堅持培養「做實驗」人才嗎?
個人對於心理實驗法,一開始就認為有另一個重點要教會同學。就是:理性且獨立思考。在第二年開學之前,也就是在1994年夏天,與兩家課本代理商尋找合適的課本。在第一年,因為剛搶過來,也沒有時間自己選定課本。也因為第一年的課本太過「正統」了,也讓同學較難接受。後來找到我沿用近二十年的書,Solso寫的實驗心理學,這一本有副標題:A case approach。書的前半部對於各種實驗設計,甚至對非實驗設計作相當「概略」的說明,並附上各種設計實際研究例子。中間也會挾雜一些作者杜撰的有問題的研究例子。書的後半部則將作者選取的學術論文,分段解析其中各種重點。後半部作者的目的是,希望讀者利用前半部學習到的來更加的了解各種研究方法的重點,以及各種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因為,由例子來了解是可以讓學習者有更多線索的學習法,是更易讓學習者能把所學自我組織,可以內化成自己的知識的方法。
用Solso課本的第一年,幾乎是照書上課。但馬上發現幾個問題,第一個原本書中有兩個章節(後來版本合成一章)都是負面例子,而且只有例子。就讓學生回去自己看,但多數學生沒有看也沒從這些負面例子的學會我們可能犯的錯誤。第二個是後半段的學術論文,對本地同學來說太遙遠了一些,因為本地某些研究幾乎不會見到,如動物行為實驗、實驗社心(這以前還有現在....)等等。後來,第一個問題就找同學把整個負面例子翻譯成中文(後面由我修飾),放在網路上。第二個問題,第二年請學生自己找中文的研究例子來分析,但中文論文實在太少,很難找到足夠且適合本地學生的論文。後來與心理實驗法實驗老師合作,第一學期末自己設計實驗並執行,第二學期分別上台發表。

待續:因為實在太長決定分兩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感謝給我回饋,現在不作審查,但請填「字詞驗證」。對於各位的意見我會每天來拜讀,但回覆難免有時慢了一些,還請大家原諒。

我的日曆